(0755) 3656 3788_beat365在线体育正规吗_完美体育365软件下载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笔谈
(0755) 3656 3788_beat365在线体育正规吗_完美体育365软件下载
周 峰
(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广东广州510053)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 - 7462 (2022) 06 - 0005 - 02
DOI: 10. 13977 / j. cnki. lnxk. 2022. 06. 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 我们探索并开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那就是中国式现代化。 对于这条新道路的认知, 我们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历程, 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实践旨向。
一、 对中国式现代化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
现代化本质上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和演变的发展过程。 伴随启蒙运动的兴起, 欧洲社会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发生了一系列宗教运动、 资产阶级政治革命、 全球化的殖民运动, 至 19 世纪中下叶, 欧洲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转型。 发展到今天,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以资本为中心、 财富收入两极分化、 人类中心主义、 霸权道路的现代化实践。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的大国,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当然不能以西方式现代化实践为范本, 更不能以西方现代化理论为指导。 经过新中国成立 70 多来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与创新, 我们成功走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和市场逻辑, 向世界彰显出现代化道路中的人民逻辑, 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指导,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 既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资源的高效配置, 激发经济活力, 也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 “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病的理论批判, 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抓手, 不断塑造现代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交往形式, 实现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根本转变。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 打破了世界各国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迷思, 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二、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来自于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的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突破。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我们先学习苏联式现代化道路, 然后在反思苏联现代化弊端的过程中, 形成以 “ 四个现代化” 为核心内容的初步探索。 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我们开始构思中国 “ 整个现代化的蓝图”, 以改革开放为关键一招, 用 “ 小康社会” 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 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 三步走” 战略,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新时代以来, 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 战略上不断成熟、 实践上不断丰富。 十年来, 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擘画了新的蓝图, 那就是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展望未来, 我们要从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推进高质量发展、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绿色发展、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 坚持和完善 “ 一国两制”、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等 12 个方面,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更为全面的战略部署, 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新的指南和行动纲领。
三、 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实践旨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拥有 14 亿多的巨大人口规模,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着特点。 人口规模巨大所拥有的庞大社会生产力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巨大优势, 但要真正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和优势, 也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任务, 形成超大规模市场,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我们还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中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才能真正满足 14 亿多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与西方现代化的福利主义不同, 我们的共同富裕是在消灭两极分化基础上的普遍富裕, 但绝不是平均分配、同步富裕, 是把 “ 蛋糕” 不断做大和把 “ 蛋糕” 合理分好的过程; 是充分发挥每个地区生产力水平条件及人力资源禀赋差异, 激发发展潜能, 深化先富带动后富、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过程。
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不是别的道路, 这就要求在实现经济富足的同时, 实现社会文化丰盈、 精神文明进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然体现为中华文明的复兴。 相较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物质膨胀、 精神文明匮乏, 中国式现代化必定要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 实现对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智力和精神支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要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要解决人与自然、 生产与生活、 生态之间的多元矛盾关系。 我们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走和平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诉求。 与西方现代化国家普遍都经历了殖民掠夺、 对外战争、资本渗透等发展逻辑不同,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独立自主、 和平发展, 并为全球和平发展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 永远不称霸、 永远不搞扩张” 是中国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岭南学刊》2022 年第 6 期
(0755) 3656 3788_beat365在线体育正规吗_完美体育365软件下载
梁道刚
(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 广东广州510053)
中图分类号: D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 - 7462 (2022) 06 - 0007 - 03
DOI: 10. 13977 / j. cnki. lnxk. 2022. 06. 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 中国式现代化,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的性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必要条件, 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其他现代化道路的最本质区别所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出来的, 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完善起来的。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了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 “ 政党引领型发展模式”。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发挥着 “ 目标引领、 价值引领、 思想引领、 路线引领和组织引领” 五大引领作用。
一、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发挥目标引领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制定目标, 既制定长远目标, 又制定阶段性目标。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属于长远目标; 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两步走的战略属于阶段性目标。 不仅如此, 目标引领贯穿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整个历史进程。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解放全人类, 实现共产主义。 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标,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阶段性目标, 如 “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百年来, 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实现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 逐步向着最终目标前进。目标决定方向。 正是因为有目标, 才有明确的方向。 正是因为有目标做参照, 才能及时发现前进道路上出现的问题, 并做出调整和纠正,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始终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方向前进。
二、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价值信仰体系。 这个体系由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政治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发展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秉持的政治价值追求的是以人民为中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中国人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始终不渝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即 “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科学的发展价值观, 即以 “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为具体内容的新发展理念, 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 中国共产党不仅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同时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人类谋进步、 为世界谋大同。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 和平、 发展、 公平、 正义、 民主、 自由” 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从站位、 格局、 内涵、 层次和境界等各方面远远超越西方提出的所谓的 “ 普世价值”, 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价值信仰体系和把世界各国连接起来的精神纽带。 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又一个伟大贡献。
三、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 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实践证明,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 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为改造人类社会、 使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指导下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 进而制定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 并对此进行科学的、 系统的、 完整的理论说明, 讲清楚我们要做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 要怎么做,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统一全党思想、 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高度共识和衷心拥护, 用党的思想理论把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凝聚起来, 从思想上引领广大人民群众跟党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 中国式现代化” 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基本特征、 本质要求和战略部署, 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
四、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发挥路线引领的作用
路线图是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 也就是实现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 所有的目标都是通过一定的路线图来实现的。 长远的、 阶段性目标确定好了, 价值追求也明确了, 理论上也讲清楚了, 思想上也达成共识了, 下一步就是如何通过实现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进而实现长远目标的问题了。 为了实现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 必须首先画出实现每个阶段性目标的路线图, 把阶段性目标逐一进行具体分解, 一步一步以路线图引领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以五年为周期, 每五年制定一次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路线图, 这就是五年规划, 到现在为止已经制定了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五年规划是“ 政党引领型发展模式” 中路线引领的具体实现形式。 有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明确的实施方案, 党领导人民集中精力完成五年规划中确定的各项任务。 路线引领能使我们集中精力干好规划好的事情, 极大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一定会通过未来若干的五年规划勾画出清晰的路线图来实现。
五、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发挥组织引领的作用
路线图和实施方案还是观念形态上的东西。 观念的东西必须经过实践的环节才能转化为现实。 路线图制定好以后, 各级党组织、 各领域和各行业党组织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 一个一个去落实, 把路线图变成现实, 一张蓝图做到底。 这就是组织引领。 组织引领是 “ 政党引领型发展模式” 得以实现的最后关键环节。 “ 政党引领型发展模式” 最终是通过组织引领这个环节来实现。 中国共产党严密的组织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巨大的组织优势, 是实现组织引领的基本前提, 为组织引领的实现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 组织引领就是把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功能是发挥组织引领效能的关键。 因此, 为了更好地发挥组织引领的作用, 必须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 政党引领型发展模式”, 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体现为有意识、 有目的、 有组织、 有规划、有秩序的发展, 这样的发展模式既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同时又有效率高和速度快的特点。 这种发展模式能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大缩短了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让我们赶上了时代并最终将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时代的发展。 因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用了不到七十年的时间取得了西方发达国家二三百年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 “ 政党引领型发展模式”, 是我们坚定 “ 四个自信” 的理由和依据。 “ 政党引领型发展模式” 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真正体现了历史的主体性, 真正体现了人类有意识、 有目的创造历史的过程, 是一种崭新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文明形态。
(0755) 3656 3788_beat365在线体育正规吗_完美体育365软件下载
(0755) 3656 3788_beat365在线体育正规吗_完美体育365软件下载
胡 霞
(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广东广州510053)
中图分类号: F0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 - 7462 (2022) 06 - 0009 - 02
DOI: 10. 13977 / j. cnki. lnxk. 2022. 06. 003
马克思、 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指出: “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共同富裕不仅是马克思、 恩格斯所追求的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亦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这为我们理解共同富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 以及新时代下如何更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原则遵循。
一、 坚定党的领导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党的领导。 推进共同富裕是一项任务繁多的系统工程, 包括城乡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收入分配改革、 财政配套体制等, 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推进共同富裕, 只有这样才能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并实现最终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 面临巨大考验时能够正视问题并进行革新, 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 为了解决新的社会矛盾, 出台了一系列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性措施, 有效缩小了区域差距、 城乡差距和群体差距, 这些均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发挥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依托党的强大组织能力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协调、 部署和组织各方力量参与重大建设项目, 落实对口支援政策和区域发展援助, 最终实现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 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 事实证明, 党的领导保证了共同富裕方向的正确性, 完善了共同富裕推进过程中的体制机制, 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 坚持人民至上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立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强调, 人民就是江山, 打江山、 守江山, 守的是人民的心。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治国之道, 富民为始”, “ 消除贫困、 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 共同富裕的推进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奋斗, 最终目标也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向人民群众学习, 深入挖掘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 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全国人民一代又一代的共同努力, 共同富裕的成果也应该由全体中国人民共享。 共同富裕不仅包括“ 生活富裕富足”, 还包含 “ 精神自信自强、 环境宜居宜业、 社会和谐和睦、 公共服务普及普惠”。 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不仅创造丰厚物质基础, 同时创造丰富精神文化、 优良美好自然环境、安全无忧发展环境, 才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 才能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 依靠先富带动后富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 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共同富裕是 “ 逐步共富”, 对于一个拥有 14 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 不可能做到所有人、 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 推进共同富裕是一项漫长且艰难的任务, 应根据国情和实际分步推进。 要想达到共同富裕, 首先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共同富裕的真实内涵: 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 也不是同等富裕, 更不是统一平均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 “ 不患寡而患不均” 的现代版。 我们追求的社会主义不是贫穷的社会主义, 所以共同富裕首先是要富裕, 其次是大家都要富裕, 是 “ 既患寡且患不均”。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前进的过程, 让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最终带领落后地区和人民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四、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要坚持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工作方法。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 由于各个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 区域资源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 区域间各自形成不同的发展特点, 也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布局。 因此, 我们不能在发展过程中生搬硬套经验, 需要积极探索规律并自觉遵守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在结合自身地理特征、 资源禀赋、 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实事求是地提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坚定不移地稳步推进共同富裕。 近年来, 广东省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替代原有依靠珠三角产业外溢带动粤东西北梯度发展的思路, 推动各地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引导区域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 推动广东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 广东根据本省发展情况不断深化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思路和举措, 先后实施了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等战略。 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 被赋予多个国家战略重任的广东将继续发扬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 努力构建初次分配、 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以产业园区、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抓手, 缩小区域差距、 城乡差距和群体差距, 同时加强政府调节功能,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推动广东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五、 实施共建共治共享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共建共治共享是实现共同富裕和推动全体人民更好更公平享受各项发展成果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 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 然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前提是调动各方共同建设、 共同治理。 当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 共享美好生活, 全社会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发展成果之时, 迈向共同富裕的脚步便会更加铿锵有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共建共治共享, 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其中。 实现共同富裕, 需要进一步缩小区域收入差异、 城乡收入差异和行业收入差异, 实现“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0755) 3656 3788_beat365在线体育正规吗_完美体育365软件下载
(0755) 3656 3788_beat365在线体育正规吗_完美体育365软件下载
赵 祥
(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 广东广州510053)
中图分类号: F123. 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 - 7462 (2022) 06 - 0011 - 02
DOI: 10. 13977 / j. cnki. lnxk. 2022. 06. 004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符合当代技术进步趋势、 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 具有生产效率高、 产业功能强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优的基本特征,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进步、 社会繁荣和人民幸福具有决定性影响, 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质量强国、 航天强国、 交通强国、 网络强国、 数字中国”, 为新时代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 深刻认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紧迫性
抢抓新一轮工业革命发展先机的迫切需要。 根据主要技术、 主导产业和关键投入品等标准来划分, 人类社会至少已完整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 而目前正处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发轫期。 由于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幅扩张生产可能性边界, 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 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 推动了人类文明飞跃式的进步。 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使得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为后发国家赶超式发展提供了不容错失的历史机遇。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 以纺织、 冶金、 铁路、 机械等为代表的大机器工业体系在英国迅速建立并壮大起来, 到 1820 年, 英国超过法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在美国爆发, 由钢铁、 汽车、 电气、 石化等行业组成的新产业体系率先在美国发展起来, 美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 分别在 1872 年和 1901 年超过英国。 大约半个世纪以后,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计算机、 信息产业、 航空航天等新产业, 进一步强化了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体的竞争优势。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必须深度参与乃至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 加快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破解外部不确定性难题的迫切需要。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为了尽快恢复国内经济增长, 降低失业率,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纷纷推行以重振制造业发展为核心的 “ 再工业化” 战略。 发达国家新一轮再工业化战略引发了资本、 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 以市场、 资本、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为重点的国际产业竞争进一步白热化。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和平崛起使美国感到其霸权地位受到了挑战, 同时, 美国滥用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导致贸易逆差、 债务危机和制造业空心化, 致使美国就业率不断下降, 国内贫富差距拉大。 为转移国内矛盾、 阻挠中国现代化进程, 美国以贸易逆差、 知识产权和国家安全为借口, 对我国科技创新与高端产业进行全面遏制。 美国的霸权行为不仅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造成了巨大冲击, 而且进一步加剧了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放大了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 迫切需要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予以应对。
破解国内资源环境约束难题的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当前我国资源禀赋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首先, 过去相对丰裕的土地、 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变得越来越稀缺, 成本上升成为产业发展面临的 “ 新常态”。 其次, 长期以来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资源和环境消耗巨大。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 多数大宗矿物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比较高, 资源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对我国资源能源供给安全造成了巨大压力。 最后, 随着我国 “ 双碳” 目标的提出, 新发展阶段国内资源环境约束更为凸显。 要如期实现 “ 双碳” 目标就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传统高消耗行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新兴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要通过宏观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 引导高端要素流动与集聚, 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 人才、 资金等要素支撑, 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和生产规模。 二要加快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加大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力度, 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多种经济成份相互竞争的局面, 实现经济增长主要由工业推动向由工业和服务业协同推动转变, 重点发展技术服务、 商贸物流、 金融保险、 商务服务、 文化创意和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三要用现代数字技术改造我国传统产业。 数字技术的兴起给传统产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力度, 通过广泛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传统制造业竞争力, 充分释放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的生产力, 加快建设 “ 数字中国”。
推进产业功能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 以生产过程垂直分解和生产环节跨地区分布为特征的全球产业内分工, 日益将各国的生产活动整合为彼此间相互依赖的全球性生产组织网络。 任何一个具体门类的产业均存在一个由不同功能环节所组成的、 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的产业链条, 不同功能环节的市场影响力与产业链控制力不一样。 由于核心技术和品牌影响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掌握了核心技术和品牌通常会带来较强的议价能力以及对产业链的控制力, 因此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往往是高附加值环节, 而加工组装环节的进入门槛较低, 市场议价能力较弱, 通常是低附加值环节。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上所处的功能环节就反映了其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 决定了其产业综合竞争力。 因此,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项重点任务就是要推动更多企业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 提高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功能分工中的地位, 从而加快建设 “ 制造强国”。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必然需要一个高质量的市场环境, 而高质量市场环境形成的关键在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 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鼓励、 支持、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为此, 我们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市场环境: 一要推动市场支撑系统升级。 加大符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特别是工业互联网、 大数据中心、 高速轨道交通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市场运行支撑系统, 提高商品与要素流动效率, 降低科技创新、 新兴产业发展的成本。 二要围绕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健全市场规则体系, 全面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藩篱, 促进稀缺要素资源在不同产业、 不同环节和不同区域之间的高效流动与集聚。 三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 统筹制定实施选择性和功能性产业政策, 引导政策资源向重点产业、 重点环节和重点技术领域倾斜, 特别是要加大研发功能偏向类政策的实施力度, 引导企业强化技术研发功能。 四要推进更具实质性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创新。 以都市圈、 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探索跨地区产业共建新模式, 打造区域发展利益共同体, 强化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合力。
《岭南学刊》2022 年第 6 期
(0755) 3656 3788_beat365在线体育正规吗_完美体育365软件下载
(0755) 3656 3788_beat365在线体育正规吗_完美体育365软件下载
(0755) 3656 3788_beat365在线体育正规吗_完美体育365软件下载
(0755) 3656 3788_beat365在线体育正规吗_完美体育365软件下载
王升平
(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校 ( 院) 刊编辑部, 广东 广州 510053 )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 - 7462 (2022) 06 - 0013 - 02
DOI: 10. 13977 / j. cnki. lnxk. 2022. 06. 00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 “ 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 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征程中,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 “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准确理解二者的互动关系, 增强历史主动性,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更加充足的效能支撑。
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维度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之间是一个互动共生的整体, 主要表现在: 首先,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构成要素。 作为对国家发展状态的描述,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从发展愿景上看, 其包括 “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社会文明、 生态文明” 全面提升, “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 等多重维度。 其中,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表现形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特质与评价标准, 它以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 优越性充分展现” 为基本标识。 其次,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同步推进的。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构成性特质,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必须契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进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 两步走” 战略, 其时间节点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等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间节点是完全同步的。 这种同步性, 表明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共生性和相互依赖性,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实践进程的引领、 适应与协同, 正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基本要求。 再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赖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形态与路径安排, 都是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保障的。 这种保障在理论上主要可概括为三个维度: 科学的制度基础、 合理的结构安排、 有效的能力供给。 科学的制度基础, 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它是彰显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在优势的前提和宏观逻辑; 合理的结构安排, 所突显的是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与互动关系的现代化, 它是治理效能生成的结构性保障; 有效的能力供给, 强调的是要使相应的制度架构和结构性要素与变动的实践相互契合, 促使实践主体在治理实践中不断提升治理智慧, 增强应对问题、 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部署的实现。
二、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架构中展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构成, 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逻辑中展开的, 它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 其实践表现在于: 首先,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只有坚持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才能保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才能确保治理体系的前瞻性、 先进性和预见性, 并引领治理实践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次, 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在人口规模巨大的情境下寻求公共利益的最大 化。 人口规模巨大的治理情境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实现最大限度的共识凝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推进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 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情境的新时代治理, 是具有更大规模共同行动力量的治理, 也是具有更大的公共价值创造能力的治理。 最后, 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谐性、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追求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多重价值与目标追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内蕴, 这些价值内蕴, 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总体来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上述特质, 都是依系于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实现的, 其反映了党的价值追求、 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三、 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效能支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既需要制度优势的有效保障、 也有赖于治理效能的充分发挥。 只有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效治理, 才能推进高质量发展, 保障科教兴国战略、 全过程人民民主、 全面依法治国等的实施, 并铸就文化新辉煌、 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绿色发展、 维护国家安全, 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支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治理效能, 是在反映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进程中得以展现的。
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其治理效能提升, 首先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坚持人民至上, 体现了新时代治理伦理的人民性特质, 也彰显了党以人民性伦理引领治理伦理进一步现代化、以治理伦理现代化来助推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的努力。 只有 “ 站稳人民立场、 把握人民愿望、 尊重人民创造、 集中人民智慧”, 使治理实践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治理目标与人民需求的相契性, 进而获取推进治理现代化、 提升治理效能的不竭动力。 其次, 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 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这揭示了中国治理效能生成的理论前提和根本。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提升治理效能, 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必须坚定 “ 四个自信”、 做到 “ 两个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共识构建和力量凝聚, 实现理论基础、 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之间的良性互动。 最后, 必须坚持正确的思维方法。 适应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求的治理效能, 只有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基础上, 不断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才有可能生成。 这要求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 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 不断探究适应时代需求的治理方略, 不断挖掘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以提升治理的问题意识和针对性来彰显和促进治理效能。
责任编辑: 李昂